就遺傳學而論,目前本省產野生黑肉蝸牛的體內含有黑肉遺傳因子及白肉遺傳因子存在;前者是屬於顯性因子,後者是屬於隱性因子,所以代代表現出來的蝸牛均為黑肉色蝸牛,但是在代代遺傳中,白肉隱性因子也有表現機會。因此,我們在成千成萬的野生黑肉蝸牛,偶爾也會找到白肉蝸牛。當見到非洲大蝸牛在地上爬行時,是否有注意到牠裸露 的腹足肌有的呈赤褐色,有的呈深棕色,甚至有的呈淡乳白色等等不同的顏色,這主要的原因在於牠的腹足肌的組織, 含有多種色素蛋白混合成份的多寡不同所造成,其中最主要的一項是黑色素(Melanin)。若蝸牛先天缺乏一種有助酚 性化合物氧化成黑色素的一種氧化酵素-酥胺酸酵素( Tyrosinase) 時,其體內就無法合成黑色素,因而造成蝸牛白化現象,這種白化型的非洲大蝸牛就是所稱的「白肉蝸牛」 。

  多年前屏東農專開始研究蝸牛時,就藉以育種方法來改良蝸牛的肉質色澤問題,終於被分離出純白肉隱性因子的蝸牛出來,這些白肉蝸牛長大經過相互交配,產卵孵化出來的子代蝸牛,卻得到百分之百的小白肉蝸牛,然後子代再經過五個月飼養後,第二代也得到百分之百的白肉蝸牛,第三代也復如此,由此可知,白肉蝸牛的遺傳性極為穩定,可以代代繁殖出白肉蝸牛。這些白肉蝸牛再經過選種培育後,所產下的後代白肉蝸牛,其生長極為迅速,五個月每隻即可成長至一百公克的重量,比一般褐色肉蝸牛快兩倍,顯示白肉蝸牛品種優於本省現有品種,且白肉蝸牛的肉色潔白,晶瑩可愛,秀色可餐,足以促進人們的食慾,令人食指大動,是現有褐色肉蝸牛所難於企及的。

  這種白肉蝸牛經過加工後,仍然不會變色,所以烹調後的蝸牛肉,予人美味感,將可提高商品價值,深信未來可能取代本省現有黑褐色蝸牛。

 

 

arrow
arrow

    蕃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